
“我在哨岗上,你现在在哪里,我选择军旅,扑向风雨,保卫祖国也保卫着你……”一曲情深意切的军旅歌曲,配合着如梦如幻的剧情发展,听者、观者无不动容。这是一个刚刚录制完毕的东莞首支原创军旅歌曲音乐电视MV,歌曲是今年7月由中国双拥艺术团发行的东莞首张原创军旅歌曲专辑《军歌嘹亮》中的一首单曲——《军人和妻》。
2011年1月1日,在樟木头镇委书记李满堂的组织推动下,全国首支以军人、军属为主体的文化队伍——“国字号”的中国双拥艺术团在樟木头成立了。“原创”、“军旅”、“双拥”、“艺术团”、“东莞首个(支/张)”……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中国双拥艺术团被社会各界贴上各种闪亮标签,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团员3000多名,专业和具有专业水准的非专业艺术队伍50多支的专业艺术团。
经三次更名冠上“国字号”
2008年,樟木头镇政府就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口号和目标,促使一部分文化企业迅速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双拥艺术团就是其中的一支文化产业。
据中国双拥艺术团团长聂艳回忆,艺术团于2010年9月以“军嫂合唱队”的形式开始筹建并招募队员,立刻得到热烈回应,短短1个月内就得到了在东莞市各镇街工作的近50名军嫂的积极响应。其后,中国双拥艺术团曾拟命名为“八一三八合唱队”、“东莞市小香港双拥业余艺术团”、“中国军属艺术团”等,最终确定为“中国双拥艺术团”。3个月内,400多人踊跃报名参加,使得艺术团迅速地成立起来,并成功举办了首演晚会。
“首演晚会引起‘军队人’的极大共鸣,许多军嫂看后纷纷落泪,并由东莞电视台现场直播,网络报道更是全国连线,各地友人以及认识或不认识的军人军属纷纷致电表示庆贺,社会对成立中国双拥艺术团这一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聂艳笑着对记者说。
政府扶持艺术团,企业化培养团员
纵观中国双拥艺术团一年多的发展历程,许多人都为艺术团的迅猛发展感到不可思议。
聂艳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总结出了中国双拥艺术团模式成功的经验:“首先得益于政府从思想重视、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宣传推广、引导鼓励等多方面进行大力帮扶。”
据介绍,对于艺术团的创建,樟木头不仅设立每年3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为艺术团创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还提供市场和发展舞台让艺术团得以生存,镇内的文化活动均优先考虑给艺术团承办。
聂艳更多的是考虑艺术团的发展前景——名副其实、独立成长、打开局面。“首先我们会与社会优秀团队和个人签订长效合作关系,保障艺术团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同时,艺术团成立了文化创意中心,针对市场调查、创意研发、创作生产、推广营销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
中国双拥艺术团成立了东莞首家交响乐团——中国双拥艺术团爱乐交响乐团,乐团有80名成员,标准双管编制,举办了原创交响音乐晚会,出版了东莞首张原创军旅歌曲专辑《军歌嘹亮》,专辑内共收录13首原创军旅歌曲等。
模式成功,延安分团成立
“初具规模的中国双拥艺术团与一般的社会艺术团根本的区别,在于团员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军人军属和支持双拥工作且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这种结构有两种优秀的‘基因’。”聂艳认为,“第一个好基因”是艺术团团员不需要政府出重资、花大价钱去扶持和培养,政府没有特大的负担,也不存在体制改革的问题,艺术团不会由于政府财政或者政府内部改革等问题面临解散的危机。
“第二个好基因”是艺术团的团员不受限制,招收团员的范围可以发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这将为艺术团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的“血液”和提供新的动力,事实上,中国双拥艺术团延安分团的成立就是极好的证明。
聂艳对中国双拥艺术团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成效。”聂艳说,艺术团的艺术成就及对艺术人才、节目的培育有目共睹,有力证明了这是一种可以推广、值得推广的模式。http://news.southcn.com/d/2012-10/26/content_56927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