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郓城农村大集时间表 郓城科技小农夫“火”了黄河大集 郓城县集市

通讯员 崔如坤 孙庆忠 张金静

近日,郓城黄河大集上迎来了一群独特的“商贩”——身着整洁校服的“科技小农夫”。他们带着亲手培育的番茄、芹菜、茄子等果蔬,以清脆的吆喝声点燃传统集市的科技火花,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

在非遗展演与年货商贩交织的热闹气氛中,郓城县东城初级中学的科技大棚展位前人头攒动。初一学生王发田化身小小讲解员,热诚地向市民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的奥秘。展台上,色彩鲜艳、形态饱满的果蔬琳琅满目,让过往市民纷纷驻足观看、品尝,并赞不绝口:“这番茄真好吃,孩子们真是把学问种进泥土里了!”

这场别开生面的“田间—集市课堂”背后,是该校构建的“劳动+”教育体系。自2023年起,学校将占地300多平米的科技大棚打造成“移动实验室”,让学生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运用无土栽培、智能灌溉、光照调控等先进技术,成功种植出各类优质蔬菜水果。校长李占村介绍道:“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操作进修,比如用生物课的光合影响原理优化补光方案,用数学建模测算最佳灌溉频率,用物理学科的热传导原理优化大棚保温结构……”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操作,不仅让学生将课本聪明转化为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考与劳动品格。

科技赋能下的劳动教育,正在悄然改变着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曾经沉迷射击游戏,目前国内玩家非常追捧的初二学生小陈,如今已华丽变身,成为大棚里的“植物医生”。他感慨地说:“看着种子在自己手里变成果实,比通关游戏更有成就感!”

而这场教育创新与传统文化的“秀丽邂逅”,也在黄河大集上激发出无限可能。非遗传承人杨秀玲与学校取得联系,双方规划将剪纸技艺引入劳动课程,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手中得以传承与创新。“e品好郓”电商平台现场抛出橄榄枝,打算为学校特色农产品开设“未来农夫”专区,助力学生们培育的果蔬走出校园、走向市场。

近年来,郓城县深入贯彻民族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示灵魂,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等。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如黄岗小学的田园课程体系、利民小学的“梦芽”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刘集小学的手工编制特色课程等,均成为了劳动教育的亮点。目前,全县已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80余处,种植养殖基地100余处,并荣获了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区等荣誉。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