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知错不改的寓言故事 知错不改的寓言故事名

找三个知错不改的典故

1、汉武帝麾下一名能臣:主父偃。此人能力见识卓越,却仕途坎坷,始终没有机会展现,只能充作幕僚。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派主父偃执行打压诸侯贵族的任务,由于主父偃手段残酷,诸侯贵族苦不堪言,甚至出现了被逼自杀的情况。

有人奉劝主父偃这样下去有风险会成替罪羊。主父偃回答: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然而由于年岁已高尚未建功立业,因此生不能五鼎食,死当五鼎烹!

2、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之战是1815年6月18日,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一世的军队与英、荷、普联军在滑铁卢(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处的居民点)进行的一次交战。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认真分析了强大的对手,决定以攻为守。

先集中主要兵力对付比利时方面的联军,对莱茵河、意大利方面的联军只派少量兵力牵制。同时趁联军尚未会齐,率先打败威灵顿和布吕歇尔。6月15日凌晨3时,他的先头部队进入比利时。16日在林尼将普军击败,这一击厉害却不致命。未被消灭的普军向布鲁塞尔撤退。

这里,拿破仑犯了整个一生中最大的灾难性的战略错误,这一错误最终导致他的垮台。虽然他认识到布吕歇尔的军队已被击败并正向莱茵河撤退,但他仍然单纯为了侦察敌情而派出了三万三千人和九十六门火炮,几乎占其可动用兵力的三分其中一个,虽然他是特别勉强地派出这支兵力的。

其实,一个骑兵军再配属一个步兵师是完全可以完成这项任务的。拿破仑随即动身前往卡特尔布拉斯,从此,他再也没有见到过不幸的格鲁希。

3、据说很久以前,狐狸和猪、狗、鸡一样,生活在农家的小院里,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着主人给他们的食物。

有一只习性很不好的狐狸,借了别人的物品,从来不主动归还。时刻长了,人家去要,它就耍赖说没有借。由于是一些小物件,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和它计较,这样更助长了狐狸的恶习。

一天,狐狸看到公鸡买了一把漂亮的小号,就去向公鸡借了玩。狐狸把小号拿在手中玩了很久,结局不小心把号把儿给弄断了,他心想,反正也断了,要是和公鸡说实话,还得赔钱,因此就没有还给公鸡。

几天以后,公鸡去向狐狸要小号,狐狸却说小号是它自己的。公鸡听了狐狸的话,气得脸都红了,它指着没了把儿的小号说:“你弄坏了我的新小号,不赔就算了,怎样能说是你自己的呢?”

当时周边有好多小动物围着看,这下狐狸的恶习可被拆穿了,这时候,它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怨恨公鸡让他当众出了丑。于是,它趁公鸡不注意,猛的扑了过来,咬伤了公鸡的翅膀,接着就匆匆忙忙的溜到了山沟里。从此以后,它觉得再也没脸见大家伙了,也就一直在野外生活下去,生活的特别辛苦,再也没有温暖的窝和可口的饭菜了。

扩展资料:

知错就改的故事:

1、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由于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忍让、退让,是把民族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2、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局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3、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局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务,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素质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何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滑铁卢战役

说人知错就改的成语故事

① 改为陈述句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你廉将军吗

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出自《将相和》,《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因此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因此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民族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民族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民族。

(1)说人知错就改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一、相关成语: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接着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一颗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二、人物质量

1、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然而勇于改过,知错就改。后以民族利益为重。

2、蔺相如 :勇气机智,大度大度,深明大义。以民族利益为重。

3、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② 知错就改到底是不是成语

是成语。

意思:比喻人知道了错误就改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回头是岸回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答

成语故事:尚书令左雄曾推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又推荐冀州刺史冯直为将帅。冯直因分赃而犯法。周举因此上书弹劾左雄。左雄不解,就问周举为何要这样。周举列举出赵宣子支持韩厥杀自己的仆人的例子。左雄立即知错就改,原谅了周举。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③ 求关于知错就改的典故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何可怕呢?因此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因此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由于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局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因此对廉将军避让,是由于我把民族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进修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特别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大度。”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诚恳,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④ 古人知错就改,未成大错典故

成语故事抄尚书令左雄曾推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又推荐冀州刺史冯直为将帅。冯直因分赃而犯法。周举因此上书弹劾左雄。左雄不解,就问周举为何要这样。周举列举出赵宣子支持韩厥杀自己的仆人的例子。左雄立即知错就改,原谅了周举。

出处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其中一个。王朔《刘慧芳》

解释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虚心

相近词知过必改

反义词屡教不改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