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疑是民间疾苦声全诗的深刻内涵与历史背景

疑是民间疾苦声全诗的深刻内涵与历史背景

“疑是民间疾苦声全诗”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画的题词,更是郑板桥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思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9日的讲话中引用了这首诗,意在强调为官者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百姓的冷暖与安危。

郑板桥在诗中通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两句,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职责感与使命感。诗的开头“衙斋”点明了他的身份,而“卧听”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沉思的心情。诗人通过窗外竹叶被风吹动的声音,联想到民间疾苦的哀鸣,表现出他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

在郑板桥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人亲眼目睹了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同情与忧虑。他在诗中提到的“些小吾曹州县吏”,虽然自谦,但却表达了他对民族和人民的职责感。正如《论语’里面所言,君子应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仁爱之心。

郑板桥的诗句“ 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对同僚的呼吁,强调了作为官员应当关注民生的职责。诗人用竹子的一枝一叶来比喻民间疾苦,提醒官员们无论大致事务,都应放在心上,关心百姓的生活。这种情怀不仅体现了郑板桥的仁爱之心,也反映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良知与担当。

在历史的长河中,郑板桥的诗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后世官员的警示与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首诗,正是希望当代干部能够铭记初心,始终将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中,努力践行爱民情怀。

拓展资料而言,“疑是民间疾苦声全诗”不仅是一首描绘竹子的诗,更是郑板桥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反思与关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时代官员的仁爱之心与人文关怀,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公职人员应当始终关注民众的生活与福祉,恪守为民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