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白门楼历史典故简介 白门楼遗址

白门楼历史典故简介 白门楼遗址

一、白门楼历史典故?

白门楼是下邳县城的南大门,由于城门楼使用白色建筑物建造,故得名&34;白门楼&34;。白门楼遗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古邳镇境内。古邳镇旧称&34;下邳县&34;,白门楼是下邳县城外城南门。

白门楼因吕布被擒殒命而闻名遐迩,创作有连环画册,京剧剧目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

二、武夷之战历史?

武夷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终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三、梅岭之战历史?

1932年7月3日凌晨(水口战役前夕),红一军团夺取梅关战役的胜利。梅岭是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的分水岭,山高坡陡。梅岭上的梅关是由粤入赣的孔道,关楼雄踞于岭顶的山坳上。自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易守难攻,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广东军阀余汉谋最惧红军抢占梅关,断其回粤归路。

他于7月2日凌晨,命李振球立即派一团兵力“扼守梅关孔道,俾将来本军进出容易。”

当晚10时,粤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李崇纲)奉命开到梅关驻守。

四、戏曲白门楼

探讨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

中国自古就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其中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其中一个,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精妙的表演艺术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中国戏曲可以说是一扇独具特色的文化之窗。这篇文章小编将就中国戏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代表性剧种——《戏曲’里面的《白门楼》进行探讨。

中国戏曲历史渊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雅乐和舞蹈表演,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戏曲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可以说是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其中一个,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价格觉悟传达的重要使命。

随着时刻的推移,中国戏曲逐步演变成为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等多个地方剧种的统称。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也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戏曲表演特点

中国戏曲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大元素。其中,“唱”是指演员以腔调歌唱的形式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情,“念”则是以念白、念词的形式念词语,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台词内容。

顺带提一嘴,“做”和“打”则是舞台表演的重要元素,演员通过动作、表情和身段的变化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而武打则是扮演戏曲中武将和武打角色时必备的技能,展现了中国戏曲独特的视听魅力。

《戏曲 – 白门楼》剧情概要

《戏曲 – 白门楼》是一部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古老的城市,白门楼是城市中的一处古迹,传说在这里会发生许多神秘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英雄少年为了拯救家乡而踏上征程,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和考验,最终以聪明和勇气化解了危机,守护了家园的故事。

《戏曲 – 白门楼》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妙的表演而广受观众喜爱。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魅力,也传达了珍爱家园、勇气拼搏的正能量。

小编归纳一下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独特的审美魅力。通过探讨中国戏曲的魅力和特点,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领会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聪明和情感,为当代文化建设和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官渡之战历史时刻?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退军阳武。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物品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三为伤兵,只好退回营垒坚守。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曹操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曹操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被迫推回营垒坚守。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操退无所归。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操分兵抵挡,曹操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六、官渡之战历史讲解?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其中一个,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其中一个。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公元200年,曹操发起攻击,击败袁军,顺利退回官渡;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千万不可错失这出奇制胜的时机;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

七、高平之战诚实历史?

高平之战,又称巴公原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县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市与泽州县交界处的巴公镇)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

八、乌桓之战历史故事?

曹操攻乌桓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的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袁绍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东、辽宁一带的乌桓族,以图再起。

曹操为断绝袁氏复起的后患,而征伐乌桓

九、金川之战诚实历史?

两次平定大致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其中一个。与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致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以后,大致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关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死伤众多,终于于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战后,清朝在大致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

十、历史故事,渑池之战?

渑池之战,明末农民起义军败官军于渑池之战。明崇祯六年(1633)冬,明军集3万余人至山西、河南接壤地区围攻农民军。

农民军首领张妙手、贺双全向明军诈降。

总兵王朴与监军太监杨进朝信为真,当即奏报,且停进剿。

农民军首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部共10余万人,遂乘明军不备,分三路渡河,于河南渑池之野猪鼻马蹄窝登岸,败明守河军,击毙守备袁大全,破渑池。后又转战湖广(今湖南湖北)、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