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作文

人与天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壮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 * ,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天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提高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令大众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怎样对待大天然?人类该怎样与天然和谐共处呢?与天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天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想法。 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职责。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特别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提高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天然和谐共处吧! 人与天然的关系,排除了所有教条化、概念化的定义和归纳后,到底还剩下些何? 无疑,我们在大天然的怀抱中生存,在向天然索取的经过同时以自身的想法以及由想法派生出的行动反馈于天然。很多正统说法中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天然生物的主要标志,但事实上,人之因此为人,是由于人懂得思索。正由于想法的连接性和沟通性,人才能与天然建立起一种看似形而上,却真诚潜隐暗藏的联系。 都说有灵性的事物之间是相通的。陶渊明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义山可以“留得残荷听雨声”;苏东坡可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是天然在缔造文学,还是生活意义在切近天然呢?高山流水一竖琴,邀知己与苍松共赏。当人把自身的灵魂存在寄托于山水树石的时候,他同时获得的是一种容百川而乃大的广阔的天然生存空间。 因此,我不愿意将我的眼光和论调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人与天然的关系,若没有想法深处与灵魂理念上,人性与天然性的和谐,所有的“持续提高”、“循环利用”都是一幕幕滑稽可笑的“一手栽树,一手砍树”般的闹剧。而灵魂层面上的契合,肯定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型、机械型或者经济型的,而是如同古希腊的神庙雕像,古战国的编钟筝瑟般优雅、恬静,消解了功利与肤浅的人的灵魂的天然回归。 其实,保护环境,拯救天然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大众真的觉悟到了对于天然保护的重要性了吗?世俗非常实际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人类总得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才会像寒号鸟那样 * 出要垒窝的哀叫。洪水流了几年,抗了几年;干旱抗了几年,也就旱了几年,人类在灾难中自救的手段不可不说是声势浩大:科学的尖端、学说的经典、宏大如史诗般的前仆后继、可歌可泣……这些,究竟改变了些何?又能改变些何?人与天然的关系,在天然渐渐厌倦了与自己愈走愈远的人类后,其结局就是《圣经’里面提到过的那场大水,涤净了它自己的怀抱。或许,真正让我们悲哀的是到那个时候,连一艘诺亚方舟的机会,上帝都不会再给我们。 当然,在处理人与天然的关系上,我并不是去否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已渐趋完善的天然科学。我只是想呼吁大众是时候去走出毫无底气的自大,附庸风雅的自恋,堕落腐朽的自私以及被物质、功利侵染得麻木的灵魂荒芜,让心灵复归平和,让灵魂走进天然。 刚才有个同学走上讲台,张口说出了“天人合一”,让我眼前一亮,可她一再强调“天人合一”是与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应找寻它对我们现在工业文明下人与天然的关系有何借鉴意义。我本不想说这个词语,由于“天人合一”在近些年被大众用滥了。这里既然说起,我想我应该澄清一些对这个词语的领悟误区。“天人合一”其实讲的就是一种灵魂境界,它不局限于某一学派,儒家有,道家也很突出,禅释同样领悟深刻。这样一种想法,原本就是渗透在艺术之中,以建筑、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与我国古代文明一脉相承而源远流长。我不太赞成刚才那位同学把“天人合一”束缚和局限在封建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上,而因此来判定它与现在的生活和文明不再适合,这种领悟的角度显得太实际,太直接 人本能与天然和谐相处,可是……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大众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妙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天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大众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大众睁不开眼。大众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天然愤怒、咆哮时,大众才觉悟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大众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大众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大众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大众生活在天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天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妙,大众才会快乐。如果大众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大众的快乐也就此告终。 我快乐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大众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天然的主宰,这篇文章小编将却告诉我们,人是“天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壮,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快乐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您可能感兴趣